期刊封面
管理类的核心期刊都有什么(9)
经济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国际上第一个发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还有一些在分类学、生理学和经济价值上非常重要的农业微生物,例如:胡萝卜欧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单胞菌以及我国正在开展的黄单胞菌的研究等正在进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刚刚测定完成。借鉴已经较为成熟的从人类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信息筛选治疗性药物的方案,可以尝试性地应用到植物病原体上。特别像柑橘的致病菌这种需要昆虫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种类,除了杀虫剂能阻断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过遗传学研究找到毒力相关因子,寻找抗性靶位以发展更有效的控制对策。固氮菌全部遗传信息的解析对于开发利用其固氮关键基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保护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找到关键基因降解不同污染物
在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滥用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也日益严重。面对全球环境的一再恶化,提倡环保成为全世界的共同呼声。而生物除污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潜力巨大,微生物参与治理则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机物;还能处理工业废水中的磷酸盐、含硫废气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等物质,并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对这些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谢过程的遗传背景的前提下,有选择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关键基因,将其在某一菌株中组合,构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时降解不同的环境污染物质,极大发挥其改善环境、排除污染的潜力。美国基因组研究所结合生物芯片方法对微生物进行了特殊条件下的表达谱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机物的关键基因,为开发及利用确定目标。
极端环境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深入认识生命本质应用潜力极大
在极端环境下能够生长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又称嗜极菌。嗜极菌对极端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极端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研究极限条件下微生物的适应性,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有一种嗜极菌,它能够暴露于数千倍强度的辐射下仍能存活,而人类一个剂量强度就会死亡。该细菌的染色体在接受几百万拉德a射线后粉碎为数百个片段,但能在一天内将其恢复。研究其DNA修复机制对于发展在辐射污染区进行环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义。开发利用嗜极菌的极限特性可以突破当前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术手段,使环境、能源、农业、健康、轻化工等领域的生物技术能力发生革命。来自极端微生物的极端酶,可在极端环境下行使功能,将极大地拓展酶的应用空间,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术加工过程的基础,例如PCR技术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涤剂中的碱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义。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将是取得现代生物技术优势的重要途径,其在新酶、新药开发及环境整治方面应用潜力极大。
未来10年大豆产业该如何发展?
大豆,在我国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于做为粮食、饲料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特别是在养殖业,豆粕用量增量明显。现我国大豆每年总产量在1600万吨左右,但每年对大豆消费总量超过1.1亿吨,进口量近9000万吨!可见,国产大豆的年供应量远远赶不上国内的市场需求量。严重的产需不平衡对我国大豆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美国大豆是我国大豆缺口的主要进口国。这几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我们国内大豆的产业发展要立足国内,抓紧抓实我们国内大豆产业的发展。
上图:机械化收割大豆。图片来自网络
一、我国大豆产业现在存在的问题1.单产过低,效益低下
目前我国大豆单产在120公斤左右,美国则为300公斤。我国种植结构决定了我国大豆生产的单产过低,生产成本过高,效益低下。这是造成我国大豆产业低迷的主要原因。
上图:我国单产低,效益低。图片来自网络
2.我国机械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
我国的小农经济依旧占了很大比重,合作社、种田大户、龙头企业缺乏远见与创新。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统一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严重影响了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
上图:我国大豆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图片来自网络
3.产出大豆质量不高
由于受到机械水平,规模化、组织化水平不高的影响,大豆生产质量达不到我国用都质量的水平。主要表现在出油率低。
文章来源:《菌物研究》 网址: http://www.jwyjzz.cn/zonghexinwen/2022/1207/544.html